六月的阿布扎比,室外热浪翻滚,哈姆丹·本·扎耶德学校的礼堂里却流淌着沁人心脾的清凉。聚光灯下,17岁的苏尔坦深吸一口气,用略显生涩却字正腔圆的中文喊出那句让全场沸腾的宣言:“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成为阿联酋的超人!”台下爆发的掌声如潮水般漫过整个大厅,映照着哈姆丹毕业生们眼中跳动的光芒。这一刻,语言不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情感的直抵人心——在这所将中文纳入必修课的学校里,每一个发音准确的汉字,都是中阿民心相通的生动注脚。
“亲”的友好底色更加鲜明:文化交融的破壁者
这是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张益明连续第三年参加哈姆丹学校的毕业典礼。每一次,他都会被孩子们真挚的中文表达所打动。典礼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围上来,用中文向他问好,争相合影。一位身着传统白袍的父亲激动地握着张大使的手说:“我的大儿子现在是阿联酋空军飞行员,驾驶的就是中国的L15教练机;小儿子今天很荣幸上台用中文发言,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连接着中国和阿联酋的未来……”
这样的场景,在哈姆丹学校并不少见。作为阿联酋中文教育“百校项目”的旗舰学校,这里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中文,在高中毕业时已经能熟练运用这门语言交流、演讲、撰写文章。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毕业生中,已有不少人拿到了中国一流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他们即将踏上前往北京、上海等地的求学之路。
时光倒回2006年,时任阿联酋王储、现任总统穆罕默德以高度的远见卓识作出人才培养“向东看”的战略选择,亲自推动创立中东地区第一所开设中文课程的公立学校哈姆丹学校。2017年,穆罕默德王储视察哈姆丹学校,充分肯定中文教学取得的成果,并提出在一百所公立学校开设中文课程的设想,很快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大力支持。两年后的北京,穆罕默德王储访华并与习近平主席共同见证签署历史性备忘录,让中文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阿联酋171所学校生根发芽,如今已有7.1万名学生在这片“语言绿洲”中成长。
2024年春天,40余封来自哈姆丹和亚斯学校学生的信笺飞越沙漠抵达北京中南海。不久后,一封饱含深情的回信跨越六千公里而来。墨香未干的信笺上,习近平主席勉励孩子们学好中文、了解中国,为促进中阿友好贡献力量。这份期许点燃了新一轮“中文热”,连王室成员都踊跃加入“汉语桥”的角逐。次年,写信的孩子终于踏上圆梦之旅,登长城、看熊猫,体验中国的最新发展,参观北大校园,与中国青年交流交心、互学互鉴。
毕业典礼临近尾声,张大使为学生们颁发毕业证书的画面被镜头定格,恰似中阿两国正为年轻一代“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当苏尔坦和他的同学们在毕业照里比出“爱心”手势时,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正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他们的成长轨迹早已与中阿关系的未来紧密相连。而这份“亲”的底色,正因他们的存在,愈发鲜明动人!
“实”的重要支撑更加牢固:大国重器铸就合作基石
沙迦港码头,烈日已将甲板烤得发烫,青年外交官们的皮鞋底似乎都要融化在“创力轮”的甲板上。这艘我国目前功能最为齐全、作业能力最为强大的海上抢险打捞工程船正在进行补给作业。一位晒得满脸通红的工程师不无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年初刚完成在西非的项目,这次‘创力轮’首次来到中东市场,我们有信心展示好中企形象!”
就在2年前,青年外交官们站在阿布扎比的码头上,还目睹了另一艘“大国重器”——“天鲲号”的雄姿。这艘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船在阿拉伯湾的碧波中吞吐着沙石,其15000米的超长输送能力让在场的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之震撼。船员指着远处正在成型的陆地说:“胡达里亚特岛疏浚吹填工程完工后将助力当地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而它的地基就是我们‘天鲲号’从海底‘种’出来的。”
两次参观让青年外交官对“一带一路”项目的认知更加生动立体。在“天鲲号”的驾驶舱里,操作员演示着智能疏浚系统,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实时显示着海底岩层的硬度。“我们刚来时就遇到了70兆帕超硬岩石层,结果我们的绞刀直接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一名船员指着远处几艘欧洲制造的挖泥船说:“在这个全球最高端的疏浚市场,我们不仅站稳了脚跟,更改写了游戏规则。”
在“创力轮”的驾驶台,青年外交官们还了解到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2月份的某天深夜,正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创力轮”发现一艘木质渔船遇险,3人落水急需救援。船上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挥驾驶台启用探照灯、强光手电及无人机锁定落水人员位置,船舶动力系统紧急备车调整救援姿态,并迅速下放救助艇展开救援。最终仅用时15分钟,便将3名遇险渔民安全救起,彰显了中国救捞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