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某师某团一级军士长王栋林(中)为战友示范电路焊接要领。戴朋祥 摄
一份操作手册引发的正向“蝴蝶效应”
跑野外、钻炮塔、排险情……新疆军区某师某团强军故事会上,以“栋林工作室”排除火炮故障为题材创作的情景剧登上舞台,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作为团里名声在外的“火炮神医”,官兵们平日里遇到疑难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找王栋林请教。
“当老师可没那么容易,没‘两把刷子’哪能服众?”虽然已经是公认的“首席教练员”,王栋林却丝毫不敢松懈。
那年,该师全面调整改革,新的编制体制为军士群体注入了干事创业的新动力。从专业技术骨干到首批高级军士教练员,王栋林经历见证了该师选准用好高级军士群体的探索之路。
几年前,该师奔赴高原执行驻训任务。当时,各种新式装备列装部队。如何让新装备快速生成战斗力,成为摆在官兵面前的头等大事。就在这时,时任车组教练员的王栋林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在他的带领下,某新型轮式突击车列装不久,就在高原完成实弹射击,形成单装战斗力。
原来,为考取装备维修高级技师资格,在武器换装之前,王栋林曾向机关申请赴工厂跟修培训。历经5个多月的培训,王栋林熟练掌握了多种类型装甲装备火控系统的操作运用。
新装备列装连队后,王栋林主动请缨。得益于前期的研究成果,他带领车组人员快速摸清新装备的技术性能,总结出新装备实弹射击中的注意事项,为用装分队提供了实操依据。
实弹射击结束后,王栋林立即带着战友根据全新理念和一手数据梳理修订新装备操作要点和专业教案。没多久,一份长达23页的火控系统操作手册“出炉”,经机关审核后下发到各基层连队,大幅提高了新装备战斗力生成时效。
让骨干人才发挥优长,带动全员能力“升级”。由这份手册引发思考,该师领导敏锐地意识到,高级军士群体对战斗力建设的推动作用还没有最大化。
“高级军士虽然集中在装备维修管理岗位,但不能简单将其定义为修理工、技术工。”经过蹲点调研,部分基层单位对高级军士角色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向有偏差、使用方式有问题等情况浮出水面。
为此,他们对全师高级军士群体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并以“由高级军士担任各类专业集训教练员”为题,召集团营主官、高级军士代表展开讨论,同时在机关基层开展问卷调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赞成,有人质疑。“精通于各专业领域的高级军士担任教练员,能更好地发挥专长,帮助官兵更快地掌握新装备”“高级军士个人能力虽强,但教学不比搞研究,必须要讲得出来、教得明白”……
“军士是实施部队管理、教育和训练的桥梁,衡量一名高级军士的能力如何,不仅要看其是否有一身本事,还要看其是否善于传授自己的技能,能否带出过硬的队伍。”经过半个月的调查研究,师党委常委达成共识:助推高级军士登上教练席,当好大师傅,带出好徒弟。
随后,该师作训科和人力资源科等机关部门对新体制下的专业领域进行细分,结合全师高级军士的个人基本情况,遴选13名高级军士组成首席教练员团队。
在平凡岗位发光发热,王栋林和他带队完成的一份操作手册,为单位建设带来了正向的“蝴蝶效应”,一场以高级军士为主体的教战研战热潮席卷全师。
多措并举助推“兵教头”能力升级
一名优秀的“兵教头”应该什么样?
“绝不能‘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该师某团技师兼驾驶员、三级军士长李巍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作为教练员,不仅专业技能要过硬,授课水平也要出色。”
这是李巍从首次集训授课“滑铁卢”中得来的感悟。
3年前,刚晋升为三级军士长的他首次担任全团装甲驾驶集训教练员。集训现场,李巍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有些官兵却一脸茫然。
授课结束后,课程效果评估结果让李巍困惑不已——为什么自认为讲得不错的课程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负责考核的机关干部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巍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知识点拆分不详细、重难点课目讲解不到位等问题。
无独有偶,该师机关经回访调研发现,一些高级军士登上讲台后,出现了相似的状况。
“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并不相等。如何提高高级军士的教学水平是抓好训练质效的关键。”该师人力资源科李干事表示,“想要快速适应教练岗位需求,无论是从个人专业知识储备、授课技巧,还是思维理念,都需要及时升级。”
没多久,该师研究制订出台一系列举措,助推“兵教头”能力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