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鹿鼎新闻

海军消磁兵的“奋斗磁场”

战舰破浪远行。王光杰摄

战舰破浪远行。王光杰摄

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消磁站战士开展模拟消磁训练。 李智勇摄

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消磁站战士开展模拟消磁训练。 李智勇摄

消磁站战士进行设备操作教学。李智勇摄

消磁站战士进行设备操作教学。李智勇摄

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消磁站机房内,设备开机的“嘀嗒”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二级上士颜克新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新的一天。

方寸荧屏,杂乱的磁性数据上下跳动,颜克新的眼神格外专注。在他有条不紊地操作下,一连串数据沿着电缆从不远处停靠的战舰上汇集而来,通过后台系统换算和汇总,无形的磁场被瞬间定格。

屏幕上看似毫无规律的曲线,在颜克新眼中,却是为舰艇测定磁性状态的“心电图”。他轻点鼠标,电流脉冲逐渐加大,电缆轻微颤动,电磁空间悄然发生变化,一场为战舰量身定制的特殊“治疗”开始了。

今天,让我们走近海军消磁兵,感知他们的“奋斗磁场”。

“锉”掉内心的浮躁,找准人生的“接头”

消磁是什么?

这是来到消磁站后,每一名新兵都会提出的一个问题。

“消磁就是给舰艇穿上‘隐身衣’,帮助它们防御磁性武器的攻击和磁性探测。”上等兵陶端熏形象地比喻,“新造、修理和达到一定使用期限的舰艇都必须进行消磁,以确保航行安全。”

在地球磁场的长期磁化和机器运转、海浪拍打等内外力作用下,舰艇会因自身磁性积累而变成一个大磁铁。为保护舰艇免受磁性武器威胁,实现“磁隐身”,海军消磁兵应运而生。

虽然如今介绍起来头头是道,但接受并认同自己“消磁兵”的身份,陶端熏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陶端熏从高中时就梦想着当兵入伍。进入复旦大学后,他3次应征,终于如愿加入海军。没想到的是,原本想跟随战舰驰骋大洋的他,却成了一名消磁兵。

期待落空的滋味格外难受,然而更大的挑战来自专业。作为一名文科生,陶端熏对磁场、磁性等知识学习起来十分困难,而真正的消磁工作,比他的预想还要困难。

第一次执行任务,陶端熏被安排跟着班长陈宇翔去“锉头”。他以为自己只需要手拿锉刀跟在班长身后清理电缆接头,当好“小跟班”就行。当他信心满满地上了船,却屡屡犯错,导致电缆接头不能在接缆前及时“锉”好备用,拖慢了工作的整体进度。

回到营区,懊恼不已的陶端熏找到陈宇翔虚心请教。“其实,每名消磁兵都是从当‘锉头工’开始的。”陈宇翔耐心解释,“它看似简单,其实对人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对绕缆的整体方案‘心里有数’,准确判断好电缆的长度、方向和出水位置,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和队友密切配合,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

“消磁看起来就是用几段电缆把船‘绑’起来通上电,但其中的‘门道’可多了!点位如何定、线缆怎么绕、接头怎么连……”拍拍陶端熏的肩膀,陈宇翔意味深长地说,“战时状态,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影响战舰顺利出航。”

这段经历,“锉”掉了陶端熏内心的浮躁。从学习舰艇“定点”到研究电缆走势,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跟在班长骨干身后虚心请教。线路布设密集,就一根一根捋;原理复杂难懂,就一点一点钻。

刚开始接触消磁工作时,陶端熏感觉这是一个技术工作。如今,他觉得消磁工作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需要灵活的思维。在消磁兵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像服装设计师一样思考和创作,为战舰设计一套合理的消磁方案。“设计方案要与舰艇的型号、吨位的大小相匹配,不能照猫画虎、按部就班,只有量身定制、灵活调整消磁线圈参数,才能将磁场消除到目标区间。”陶端熏说。

陶端熏的抽屉里,整齐摆放着一摞各型舰艇消磁方案设计图,这些是老兵们传给他的“宝贝”。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是他们研究标注的各个关键位置和重要信息。担心图纸磨损,陶端熏给每一张都缠上了透明胶带。每一名老班长,都有着自己的方案。不同的图纸,体现着不同人的性格特点。陶端熏在不断临摹老班长的图纸中积攒着经验,探索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