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鹿鼎新闻

东西问|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欧洲如何重塑对华认知?

中新社柏林10月9日电 题:欧洲如何重塑对华认知?

——专访德国国际问题研究学者、中国问题专家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随着国际局势复杂化和全球化进程加速,中欧关系和欧洲对华认知相关议题日益受到关注。欧洲各国对中国的看法呈现多样化特点,其背后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政治和经济考量。

欧洲视角下的对华认知是怎样的?中德关系的发展趋势如何?德国著名国际问题研究学者、中国问题专家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Prof. Dr. Eberhard Sandschneider)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欧洲视角塑造的对华认知是怎样的?呈现出哪些偏差?

桑德施奈德:在国际关系中,理解对方的认知对评估双边关系至关重要。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欧洲视角。每个欧洲国家由于不同原因,对中国都有着各自看法。

总体来看,尽管西方对中国的认知问题正在被深入讨论,但误解却屡次出现。首先,在改革开放之前,西方认为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并将其自动归入东欧集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西方的第一个误解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无法创造财富。这个结论来自于对苏联、中东欧国家和东德等许多例子的认知。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证明了这一看法是错的。

第二个阶段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那时,西方普遍认为,如果中国开始培育中产阶级,并摆脱绝对贫困,民主转型可能会随之而来。然而,西方意义上的民主化并未在中国出现,这再一次让其预期落空。

第三个阶段大约在21世纪初期,一个关键时间点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此后,西方开始相信,虽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它在经济上表现出色,成为一个重要市场和“世界工厂”。西方试图指导中国按照他们喜欢的规则行事,但却逐渐意识到,中国已足够强大、重要且自信,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从上海合作组织到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在全球范围的其他重大努力,都再一次证明了西方的误判。

如今,我们意识到在一个关键领域上再次失误。多年来,许多欧洲企业和行业协会都声称在技术领域领先。但忽然我们发现,中国已成为了世界科技的引领者之一。我们虽已经多次重新审视中国,但遗憾的是,在政治上却缺乏必要的务实态度。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德关系的发展趋势?双方应如何平衡经济利益,调和政治分歧?

桑德施奈德: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当前,德国和中国的双边关系有两大趋势令人担忧。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回归,这一现象在德中双方都有所体现。在德国及西方,意识形态化愈发严重,尤其是在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政策讨论中,最终常陷入没有对话余地的境地。外交政策高度意识形态化,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在维利·勃兰特和赫尔穆特·施密特等领导时期,德国也曾重视价值观,但仍能与持不同价值观的国家展开对话并达成妥协。

其次是信任的缺失。过去的两国虽有争议,但始终存在基本的信任,双方能够开放、诚实地交流。而如今,这种信任出现了逐渐消失的苗头。如果这种情况蔓延至所有领域,问题的解决将变得更为遥远。

我个人也正在努力促成更多的合作与对话。德中双方不必在所有问题上都达成一致,但必须能够讨论所有问题。只要对话的渠道还在,最终就能找到妥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我感受到中国比德国更愿意保持对话,在这一点上,德国应该向中国学习。

当前,德国对华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政治讨论和经济讨论的分裂。在政治领域,有人强调德国对中国的依赖,主张降低风险,推行“去风险”战略;而在经济领域,一些大企业的负责人则指出,中国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他们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许多企业早就意识到,中国已成为技术领导者,并因此与中国开展合作。因此,当政治家在警惕德国对中国的依赖时,企业家则表示:“我们想要参与全球最大的市场,因为不参与的人将在全球失去竞争力。”这种紧张关系迟早得解决,希望最终的结果是有利于企业的思维方式。

中新社记者:当前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主要分歧点有哪些?您认为未来欧盟能否形成更为统一的对华立场?

桑德施奈德:正如之前提到的,欧洲各国在对华政策上存在不同立场。例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寄希望于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他因此采取了更加务实且友好的立场。而波罗的海国家则对中国持批评态度,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态度讨好美国,毕竟他们依赖美国的保护。北欧国家传统上对中国的立场也偏向于批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