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军小队队长刘争准备放飞无人机。胡勇华 摄
审视自我
要像熟悉自己身体一样熟悉装备
刚刚选入空军某雷达旅蓝军小队时,刘争心里充满忐忑。
“要当一个好对手,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刘争心里清楚,要想当雷达兵的“猎手”,自己必须先掌握更多雷达的工作原理,仅凭印象不行,一知半解不行,得从头到尾,从外到里地仔细研究。
进入蓝军小队,刘争迎来新的挑战。学会更多型号的雷达装备,成了当务之急。
加入蓝军小队第二天,刘争就到某雷达站学习新型装备使用。面对这个参数调整复杂、工作模式多样的新型雷达,他随时记录不懂的问题和学习的收获。
刘争的床头柜里,放着一本活页笔记本。晚上学理论,他记录一点;白天练操作,他记录一点。日积月累,笔记本越来越厚,一个又一个型号的雷达装备在他心里越来越熟。为了像熟悉自己身体一样熟悉装备,即使躺在床上,刘争也会将笔记本拿出来看看,哪些是关键数据,哪些是重要操作,哪些是规避手段……
为了练好基本技能,刘争把学习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突出雷达作战技战术性能运用和各类飞行器的保障方法。
一次,旅里开展“擂台赛”,刘争主动报名参加,不仅对装备操作了解更深,还开始探索释放干扰的方法。
“只有把装备性能弄懂弄通,才能知道如何针对性进行对抗训练。”在刘争看来,只有了解掌握装备特性,当蓝军时才能有的放矢。
一次训练中,刘争因调整一个参数值,导致雷达满屏杂波。训练结束后,刘争没有放过这个“失误”,而是又进行了多次验证,摸清了原因。
随着学习逐步深入,这些越攒越多的一手数据,成为蓝军小队展开针对性训练的关键支撑。蓝军小队结合这些数据,开始打磨检验对手的“利刃”。
“从无人机的航线制订,飞行姿态的选取,到释放干扰的类型与时间,都是根据装备特性确定的。”无人机操控手董诗阳说,他们制订的这些蓝军战法,个个都瞄准着各类装备性能的边界点,“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出对手的‘底数’。”
夜黑如墨,天线飞旋。一切准备就绪,蓝军小队主动出击。
蓝军小队官兵检修无人机。胡勇华 摄
审视对抗
对抗训练的最大魅力是不确定性
塞北大漠,夜空繁星点点。
正在值班的某雷达站一级上士刘志雄发现,雷达上突然出现一批目标,他立即查看飞行计划,确定这个方向并没有训练。刘志雄顿时警觉起来,边上报空情,边跟踪监视。
没过一会,目标突然消失了。刘志雄一下子紧张起来,采取多种操作组合,重新定位到这批时隐时现的目标。刘志雄意识到,目标是想借助地形躲避雷达搜索,一个难缠的对手出现了……这个对手,正是旅里的蓝军小队。
这是该旅机关指导蓝军小队展开的一场“不打招呼”的对抗训练,旨在检验蓝军小队的建设成效及雷达站的战备水平。
这次对抗,让该雷达站“栽了跟头”。对于大放异彩的蓝军小队来说,这次对抗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身的想法:就是要随机出动、不打招呼与各雷达站展开对抗,只有把提升战斗力作为唯一目标,才能加强对抗训练效果。
“要问雷达兵最缺什么?最缺的就是对抗训练的资源。”该旅领导表示,蓝军小队的出现,让大家既对终于有了身边的“真实敌手”而兴奋,也对这种对抗训练模式带来的不确定性而紧张。
在刘争看来,要把自己练成“敌人”的样子并不容易,扮真演像的根本是一切从实战角度出发。对抗训练作为实战化训练的重要形式,最大魅力就是不确定性,应更新理念、对接战场、优化布局,撬动实战化训练转型。
“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能让平时训练的问题在对抗过程中集中体现。”某雷达站操纵员彭文敬说,对雷达站官兵来说,蓝军小队越刁钻,越能帮助雷达站官兵发现问题,继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又是一个清晨,蓝军小队在某雷达站旁悄然出现,他们将无人机放飞,又一场对抗训练拉开战幕……
审视胜负
蓝军这块“磨刀石”越硬,越能磨砺出坚强的“红军”
戈壁大漠,战云密布。
随着无人机升空,一场全要素体系对抗训练拉开帷幕。在数百平方公里内,20多支雷达分队机动进入阵地,扫描天穹,严阵以待。
时间已是凌晨,刘争以蓝军小队队长的身份带领考核组来到某地域,临机导调内容,组织对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