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鹿鼎新闻

种下“石榴籽” 开出团结花

萨尔乌楞村军警民联合巡逻。宋 鹏摄

“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这首民谣作为村训,写在颇具民族特色的宣传栏上。

“萨尔乌楞”,哈萨克语意为“金色的草甸”。中哈界河乌勒昆乌拉斯图河从萨尔乌楞村旁经过,村子也因此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

放眼望去,萨尔乌楞村风光旖旎,村民放牧巡边,一派祥和景象。边境群众幸福生活的背后,是人民子弟兵的倾情帮扶。2018年起,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抽调教学骨干人员组成“石榴籽”理论服务队,对萨尔乌楞村开展党建帮扶,带动该村全面发展。2022年以来,萨尔乌楞村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帮建党支部——

“党员示范户”带动全村

“这个词读作‘边贸’,是边境贸易的意思。我们村就位于边境上,附近村镇有很多人从事边境贸易……”走进萨尔乌楞村村委会学习室,党员巴合提江·居尔勒德拜正在为村里几名村民讲授汉语。

萨尔乌楞村村民全部为哈萨克族。“石榴籽”理论服务队帮扶之初,就在村里开展“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汉语学习活动,采取帮学、促学、共学的方式带动村民学习汉语。服务队队员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举办汉语比赛,引导鼓励村民愿学、敢讲、常说。

“我们作为陆军边海防学院的理论服务队,在边境村开展共建帮扶,既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能推动师生学以致用,投身新时代强边固防的生动实践。”服务队队员、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副教授艾海提·伊米提说。

陆军边海防学院是全军唯一一所边海防高等教育院校,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边海防部队初级指挥军官。绝大多数学员毕业后,分配至边海防基层一线部队。

“‘石榴籽’理论服务队由专家教授带队,遴选理论素养水平高的骨干教员组成。”艾海提·伊米提说,“军人听党指挥、对党忠诚。在边境少数民族村镇开展共建帮扶,从党建入手是抓住关键,也能最大程度发挥军人党员骨干的作用。”

除了为村民辅导汉语,帮助他们更好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外,服务队还帮助村党支部提高“三会一课”质量,以党支部的规范运行带动村里的全面建设。村里每年评选“致富能手”“汉语标兵”“戍边传承”等6个党员示范户,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我们村党支部有3个党小组,划分19处党员网格化责任区,落实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村党支部成员哈巴太·托合塔拜说,“我作为党员负责联系6户村民,平时既要在各方面为大家作表率,又要关注大家的想法和需求。”

“服务队特别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村党支部书记米卢瓦提·沙合提说,“这几年,村党支部政策理解执行能力、引领群众发展能力、服务群众工作能力都有所增强。我们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增强了全村的凝聚力。”

“石榴籽”理论服务队在萨尔乌楞村开展理论宣讲。宋 鹏摄

提高参与度——

党群“议事厅”群策群力

在村委会党群“议事厅”,墙上的“红黑榜”格外醒目。

近几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可放牧的牛羊从水泥路经过时留下的粪便影响了村容村貌。村党支部召开群众议事听证会征求意见建议,订立规范,倡议放牧的牛羊从村旁的土路通行。为提高村民爱护环境意识,村委会悬挂起“红黑榜”,每月对各户门前区域的卫生状况和房前屋后环境评比打分,在“红黑榜”上张榜公布。如今,村民放牧后,都会自觉将道路上遗留的粪便打扫干净。通过议事听证会、民情恳谈会、“民事民说”直播等形式,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充分享有了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小支部”大作为,“小村委”大平台。萨尔乌楞村村委会党群“议事厅”里,还分门别类设有“乡味诚信”“百姓直播”“红色创客”“运动健康”等功能室,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医疗服务、农产品销售和农技培训服务于一体,村党组织阵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党建综合体”。

为了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把“村里的事”变成“自己的事”,服务队帮助村里探索推行“三色储蓄卡+爱心转存”积分管理制度,分类设置党员红色储蓄卡、护边员橙色储蓄卡、群众绿色储蓄卡,推出参加“三会一课”、环境卫生整治、遵守村规民约等20余项积分项目,以多种形式引导村民参与村级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