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机务官兵检修保养直升机。齐东 摄
曾经的“明星”新兵,缘何遭遇“下行周期”
夜幕四合,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某连李指导员来到机关楼,将近期训练的任务名单交给作训科王参谋。
“怎么没有沈星的名字?”拿着任务名单反复看了两遍,王参谋眉头紧皱。他曾负责这批新兵的新训工作,沈星在同批新兵中拔尖的军事素质,让他印象深刻。
“沈星?”听到王参谋的话,李指导员有些纳闷,“之前连里组织过摸底,他的军事素质也就中游水平啊。”
不对,不只是军事素质一般。李指导员在脑子里快速过了一遍,自己到连队任职的大半年里,沈星似乎在各个方面都算不上出众,既不冒尖也不冒泡,跟王参谋口中的“好苗子”相差甚远。
反复比对沈星的个人信息后,王参谋想不通的是:新训时那个体能课目跑得飞快、各项活动都抢在前头的新兵,怎么成了连队的“中游群体”?
回想下连后这些日子,沈星自己也有些恍惚。
下连后,沈星自认为没有松懈,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训练、工作、学习。但军旅人生的新一程不如想象般开阔,梦想掀起的波澜也很快沉寂。
“兵之初”的闪光时刻,没能如愿延续至下连以后。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经常被班长点名表扬的“排头兵”,慢慢变得不声不响。
这种成长的落差,下士刘森感同身受:“新兵时,我浑身好像都充满了劲,现在的感觉就像是‘没电’了。”
刘森是一名“军迷”,入伍前就喜欢浏览网站的军事论坛,对各型直升机如数家珍,是同批新兵中颇有名气的“军事通”。
当刘森怀揣着对直升机的满腔热爱,来到距直升机最近的机务连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了现实与想象的差距——
电门、开关、按钮,令人目不暇接;管路、线路、油路,密如血管神经;繁杂的维护规程、枯燥的理论学习,一点点消磨着他的热爱与信心……
第一次参与直升机维护,由于清点部件不够细致,刘森被班长点名批评。
画原理图、掌握各项数据、研究各类规程,专业学习路上每一步都感到走的比较艰难,每一个坎儿都似乎难以跨越。看着同批战友一个个“放单”,自己却在原地踏步,刘森觉得自己“滑到了‘慢车道’”。
沈星和刘森经历的“成长变奏”,是许多新兵下连后训练工作生活的缩影。
“新兵阶段的训练相对简单、评价较为单一。下连后,连队多样的训练课目、紧张的任务节奏,都可能使新兵遭遇成长‘瓶颈’。”在该旅一名领导看来,那些新兵连表现突出、常受表扬的新兵,下连后面对更高的标准、更难的任务时,以前引以为傲的优势不再突出,就可能变成一把击溃自信的“双刃剑”。
沮丧、失落等情绪一旦蔓延,往往导致新兵心态失衡。这段本应成为新兵培塑积极心态、养成攻坚习惯的关键期,也很可能成为难以逆转的“下行周期”。
曾经的“明星”新兵,缘何遭遇“下行周期”?如何看待沉寂与冒头,如何认识成长路上的“快”与“慢”,不仅是新战友需要认知的“心”变化,更是带兵人需要关注的“心”课题。
只有争分夺秒、奋起直追,才能赢得上场资格
旭日初升,机场上,几架直升机在金晖的包裹中,像一只只昂首挺胸的鹰,在停机坪上蓄势待发。
“先打开发动机蒙皮,然后擦拭维护,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每一处保险……”战机旁,洪亮的讲解声响起。这是机械员孙思雨在指导新战友作业。
看着新战友略显稚嫩的脸庞,孙思雨时常会想起自己新兵时的模样。
2016年,刚读完大一的孙思雨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义务兵服役期满后,他回到学校继续学业。2019年,难舍火热军营的他二次入伍。
“从新兵到下连,其实是步入了另一条赛道。”两次参军入伍的经历,让孙思雨对成长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刚到陆军部队时,孙思雨由于体能素质突出,一直是新兵连的“训练标兵”,并充分发挥组训特长,成为新训班长的好帮手。
但下连后,面对完全陌生的课目、复杂的专业,孙思雨明显感觉吃力。
一次,直升机进行地面试车,需要几名机械员在现场配合作业。这项任务难度并不大,但考虑到孙思雨还是新兵,连长找来其他几名机械员执行任务。
那一刻有多难熬,就有多难忘。看着战友们忙碌的身影,“观战席”上的孙思雨明白,既然站上了直升机维护保障这个新“赛道”,自己过往的所有经验和成绩就要清零,只有争分夺秒、奋起直追,才能赢得上场资格。
明确目标后,孙思雨把以前练体能的拼命劲头,用在提升专业技能上,如饥似渴地看原理、记线路、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