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某合成团“亮剑士兵”剧组演出剧照。
士兵搭建的舞台,温暖走心的细节
在新疆军区某合成团,下士谢鹏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头衔”——“亮剑士兵”剧组的导演、编剧兼演员。
结束一周的紧张训练后,战友们围坐一起,为剧组演出的精彩节目喝彩,为身边战友的多彩故事鼓掌,在笑声与泪光中感悟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个光彩夺目的士兵舞台从何而来?
去年夏天,该团孙政委到二连蹲点时,与官兵们一起在连队俱乐部观看了一部名叫《红色家书》的情景剧。
舞台布置很简单,但引人入胜的剧情设计、生动细腻的台词对话、细致传神的表演刻画,紧紧抓住了官兵的眼球,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触及心灵的教育大餐,应该推荐全团官兵都来看一看。”看完这部连队官兵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后,深受触动的孙政委回想起不久前的一次政治教育课——
或许是教育内容比较枯燥,或许是教育形式不够生动,台下一些官兵不时眼神游离,甚至有人打起了瞌睡。
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是“台上讲、台下听”,在激发官兵情感共鸣方面差强人意。
能不能试试用情景剧的形式来丰富教育手段?
情景剧《红色家书》的主创,是二连下士谢鹏。他毕业于一所艺术学院,既会编剧,又懂导演,还能上台演出。
团党委在广泛征求官兵意见的基础上,决定让谢鹏牵头组建“亮剑士兵”剧组,编排舞台情景剧,在全团定期上演。
为了鼓励官兵积极参与,团机关在强军网上发布了热情洋溢的招募信息,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咨询热线。
“我从小就梦想站在舞台上,为观众带去欢笑!”炊事班战士张胜杰鼓足勇气,说出自己的心愿。
一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通信兵,也拨通了咨询热线:“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我愿意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最终,从班排到机关,从列兵到排长,从参谋到助理,一支由不同岗位官兵组成的文艺演出队伍诞生了。
演员有了,团领导给剧组布置了第一个演出任务:以“预防训练伤”为主题,排演一部情景剧,提醒官兵在训练中科学做好防护。
这可把剧组愁坏了:“这么抽象的防护知识,该怎么用舞台剧来体现?”万事开头难,几经周折,剧组七拼八凑勉强排出一部剧。
演出现场,情节简单、台词生硬,互动环节更是尴尬,没有观众愿意主动参与。好不容易有个观众上了台,大家一看,原来是个“托儿”——卫生连的军医。
出师不利,导演谢鹏愁容满面。团宣保股迅速行动起来,积极联系驻地文艺团体,邀请专业编剧和演员,为剧组开设培训班。从角色塑造到情感表达,从台词把握到动作配合,剧组成员认真揣摩学习。
以此为契机,该团与驻地文艺团体深入交流,共同探索如何带给官兵欢乐的同时,将教育内容巧妙融入情景剧之中。
几经修改、打磨,剧组的作品《谁吃了蛋糕》终于出炉——
班长孙欢欢悄悄把仅有的一块蛋糕,留给了上等兵李润泽;为了感谢副班长陪自己练体能,李润泽又偷偷把蛋糕放到了副班长的内务柜里;而后,这块蛋糕在班内6名战友的内务柜中“漂流”传递……大家都想把好东西留给战友,最后这块蛋糕竟又回到班长手中。
一件平凡的小事,折射出官兵友爱、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温馨的剧情赢得大家喜爱,剧组排练的艰辛与汗水,都化作节目上演时的光彩与骄傲。
看完节目,列兵周宇不禁发出感慨:“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班长。虽然他在训练中严厉了些,但其实处处关心着我。”
“鲜活的舞台表演形式,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好事物,将那些饱含温暖的细节放大,传递给大家。”一营陈教导员说。
演出结束,官兵们沉浸在温馨感动之中,兴奋地讨论着剧情,久久没有散去。一名战士期待地问:“‘亮剑士兵’剧组下次什么时候演出呢?”
“亮剑士兵”剧组演出剧照。
寓教于乐的舞台,方兴未艾的魅力
周末休息时间,官兵们讨论的话题常常绕不开“亮剑士兵”剧组。他们创作的情景剧有的颇受欢迎,成为官兵追捧的焦点;有的却饱受争议,甚至被一些官兵“吐槽”。
该团一名领导说:“这正是创作的魅力所在。被大家吐槽的那些作品,更能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前不久,该团组织《如何当一名合格带兵人》主题教育课。授课开始前,幕布拉开,一级上士李津出现在舞台中央。
谢鹏编排的情景剧《瘦身日记》开演。主角李津本色出演,讲述了自己想方设法帮助班里新战士次丹多杰健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