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云南总队大理支队警勤中队官兵进行刺杀训练。方潇澎 摄
三名警卫兵的一天,是从升旗开始的
群山之麓,晨光熹微。
武警云南总队大理支队警勤中队上等兵余谦、刘文杰和杨惟清站在操场上,认真整理着自己的着装与扛在肩头的国旗。
“齐步——走!”口令下达,三名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旗台走去。皮靴踏在青石地面上,发出铿锵而整齐的声响。
登上旗台,将国旗套入旗杆,挽好国旗。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乐曲,擎旗手余谦用力挥动手臂,鲜红的国旗瞬间展开,迎着晨风猎猎飘扬。三名士兵挺拔伫立,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礼。红色肩章在国旗映照下,显得更加鲜艳。
对于警勤中队的三名警卫兵而言,他们的一天,是从升旗开始的。
最初,刘文杰并不想当警卫兵。
刚到新兵连,刘文杰就遗憾地认识到,不是所有部队都有飞机、坦克和大炮,曾经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画面依然遥远。更令他失落的是,新兵下队,他本来想去机动中队或特战中队,却被分到了以保障为主的警勤中队,成为一名警卫兵。
刘文杰感觉“一腔热血无处挥洒”,沮丧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性格内向的他,把所有情绪都藏在了心底。
一次谈心,班长程星雄得知刘文杰的真实想法。他恍然大悟:怪不得刘文杰虽然日常工作表现尚可,却总是让人感觉缺了一股劲儿。程星雄意识到,这个“疙瘩”不解开,刘文杰就不可能安心待在部队,更不会明白身上军装的真正意义。
程星雄向中队主官汇报了刘文杰的思想情况。中队黄中队长打定主意,要走进刘文杰内心,引导他形成正确的认识。每次文体活动,黄中队长都会叫上刘文杰一起,在近距离接触中寻找打开他心门的契机。渐渐地,刘文杰跟黄中队长的交流越来越多,脸上的笑容也变多了。
黄昏时分,橘黄的落日余晖洒在篮球场上,篮球架在地面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刚打完球,黄中队长拉着刘文杰坐在地上,递了瓶水过去。他看着刘文杰还未褪去青涩的新兵模样,跟他聊起入伍的初心——
“当兵最重要的,不在于操作多‘炫酷’的武器装备,而在于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这意味着坚持、执着和牺牲,不论过程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
谈心结束,黄中队长拍拍刘文杰的肩膀,起身离开。刘文杰一个人若有所思地在球场边坐了许久,看着太阳渐渐被地平线吞没,营区开始亮起温暖的灯光。
一天,刘文杰正在哨点执勤,一名路过的小学生突然停下脚步,满脸崇敬地对他敬了个少先队礼。刘文杰心中一震,随后庄严地回敬军礼。那一刹那,他突然感到心里透进一道光。
“穿上军装,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在保家卫国。”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刘文杰渐渐读懂了一名警卫兵的价值——革命分工各有不同,岗位虽小使命光荣。穿上军装,即使再平凡的岗位,也有不平凡的意义。
与刘文杰不同,余谦刚来中队时,总想找机会偷懒。一次出公差,任务已经完成,他却许久没归队。战友们找了一圈才发现,余谦竟然躲在库房吃零食。
黄中队长把余谦狠狠批评了一顿。然而,没过几天,余谦的“老毛病”又犯了。最后,中队长和指导员想了个办法:让他跟着升旗手练队列。
“你知不知道升旗意味着什么”“你该怎么护卫国旗”“作为升旗手你该做到什么”……第一次训练,余谦就被班长袁学淘的“三连问”问住了。看着负责升旗的战友脸上别样的骄傲,他感觉自己和这个队伍格格不入,却只能老老实实跟战友们一起训练。
每天升旗,余谦注视着升旗手将火红的旗帜扬起,仿佛看到一团热烈的火焰在空中燃烧。渐渐地,他开始感到一丝不同:“升旗的战友身上满是光辉,我感觉自己好像离他们很远。”
袁学淘慢慢发现,余谦的思想在转变,整个人的精气神也变得不一样。“可以考虑让他正式加入升旗手训练了。”不久后,袁学淘向中队长和指导员报告。
为了让自己的水平尽快赶上来,余谦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站军姿、练队列、学规定……与战友磨合近3个月后,他终于作为护旗手走上升旗台。
“我能感到自己变了,特别是向国旗敬礼时,那种庄严神圣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能够称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余谦说。
哨位,不只是一个关卡,更是一面“镜子”
除了升旗,余谦还担负着营门警卫任务。每次上哨前,班长袁学淘教他最多的,就是情况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