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跨昼夜飞行,一架战机正在起飞。赵培钧 摄
空军指挥学院专职教官叶诺男为学员授课。周煜 摄
暑期,难得休假回到湖南老家,叶诺男陪伴父母畅游沅水。
抬头看,视野之内,碧空如洗,一架民航客机划过天际,留下一道长长的尾迹。叶诺男不禁在心里默念了一个数字——那是自己上一次驾机升空至今的天数。
此情此景,重回蓝天的渴望,在叶诺男清秀的明眸中再次引燃。2022年底,已经飞行1000多个小时的她,作为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的一名优秀军官,被选调到空军指挥学院,担任为期2年的专职教官。
看见什么,与每个人身处的时代、所在的岗位、思维的深度等息息相关。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视界”。对叶诺男来说,她的“视界”格外丰富多彩——
作为空军首批具有工学学士和军事学学士“双学位”的歼击机女飞行员,叶诺男一次次驾机搏击长空,目睹过晴空丽日的高天流云,瞄准过碧波万顷中的攻击目标……
作为空军首批选调到院校担任专职教官的优秀军官,叶诺男看见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也看见了部队扎实推进练兵备战的蓬勃气象。
“视界”之变,缘于战位之变、思维之变、能力之变,也折射着一支军队的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座舱内外、讲台上下,叶诺男究竟看到了什么?
舱内 舱外
向内是挖潜,向外是突破
这是叶诺男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战机座舱盖高高扬起,着飞行服、戴头盔的她,下颌微抬,一脸英气。
打开的座舱盖,似乎是个隐喻。这名90后军人成长的经历,也是一个不断“打开”的过程。
飞行之路多坎坷。刚刚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学员时,她连初教机的模拟器都飞不好,一度陷入自我怀疑和沮丧失望中。
无数次苦练精训,换来的是上百个仪表参数烂熟于心,几百个操纵动作形成肌肉记忆,近百个特情处置方法倒背如流……
飞得久了,她渐渐迷上了对战机的“掌控感”。开加力时发动机的啸鸣、穿云时驾驶杆的微微抖动、大载荷机动时座椅的有力托举……所有这些,她都细腻地捕捉到并精准地感知着。
同批女飞行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空军首批改装“飞豹”战机的前舱女飞行员……这些年来,随着青春的航迹越飞越高,叶诺男拥有越来越多的亮眼“标签”。
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一次次问自己:“飞行员的目光究竟能看多远?究竟能有什么样的作为?”
有一天,飞行结束,叶诺男看着缓缓升起的座舱盖,似乎找到答案: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破茧的过程,向内是挖潜,向外是突破,必须让视线穿透座舱,投向更广阔的世界!
机遇,只向勇于求变的人展露真容。当时的叶诺男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她的一系列选择,恰好赶上了时代的风生水起——
2017年,军队院校研究生招生简章下发到飞行大队,叶诺男留意到,自己符合报考研究生的条件。
斟酌再三后,她向组织提出考研申请。在此之前,由于训练任务安排得很饱满,很少有飞行员有精力考研,更没有女飞行员申请过。
没想到,旅领导格外支持:“你放心考,需要资料我们帮你找。”随后,叶诺男以高分考入空军指挥学院指挥系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
叶诺男入学当年,正赶上空军指挥学院推开新一轮教学模式改革,向战研战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恰巧,上级将某专项研究任务交给了叶诺男所在的航空兵某旅,她当仁不让地参与其中。
读研期间,叶诺男把这个课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展开前瞻研究。导师苏英振教授说:“小叶像对待飞行一样对待学习,真是带着论文飞,飞出了战斗力。”
后来,她不仅顺利取得军事学硕士学位,撰写的毕业论文还被空军指挥学院评为优秀论文。
2022年,空军指挥学院首次面向全空军选配专职教官。得知这一消息,叶诺男主动报名。负责面试的陶全明教授回忆:“当时,她刚从飞行一线下来,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神里有光,语速特别快,思路很清晰,观点充满战味。”
机会再次垂青了这位年轻飞行员,她以优异的成绩入选首批专职教官,也成为空军指挥学院航空兵战术教研室组建以来首位站上讲台的女教员。
再次迈入空军指挥学院大门那一刻,叶诺男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没有航线的空域中飞出自己的航迹,要在没有路标的征程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台上 台下
学好,会得到已知;好学,将打开未知
站上三尺讲台,视力极好的叶诺男,几乎能看清教室里每名学员的眼神和表情。
然而,叶诺男第一次上课,就因为课件中的一个数据,引发学员现场质疑。这名学员发出的“连环三问”,令她有些尴尬。
随后,台下学员纷纷开始小声交流讨论,课堂险些失控。叶诺男冷静下来,谦虚诚恳地请坐在教室后排的专家教授进行了补充解答。
课后,这名学员找到叶诺男交流时,她直言非常欣赏这名学员“发难”背后求知的主动性和扎实的理论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