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鹿鼎新闻

空军气象兵:观云测雨的守望

为天“号脉”,气象兵从不觉得自己的舞台小

即使已经拥有10年岗位工作经验,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气象台预报员王宏宇有时还会觉得把握天气“太难了”。

虽然各种现代化算法大大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但预报结论还是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王宏宇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像医生一样,手术做得越多,积累的经验越多。预报员只有长期在某一个地区从事气象工作,才能积累大量气象经验。”

当前,航空兵部队着眼实战需要,对气象保障提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化的要求。任务多样,大家对天气预报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精细。

凡是预测的事情,都很难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天上的每一次飞行训练,对地上的气象预报员来说,同样是一场考验。王宏宇说:“比如预报下雨,除了计算降雨概率,我们还要推算具体时间、降水强度和云量等信息,用数据保障飞行。”

为天“号脉”,气象兵从不觉得自己的舞台小。正如那句经常被气象兵挂在嘴边的话:我们所做一切,就是为了积极完成任务,积极保证安全。这不仅是他们工作的目的,“两个积极”也体现了他们的态度。

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气象台官兵保障飞行训练。图为讲解经纬仪原理。

“虽然今天天气实况比较简单,但夏季高温很容易发生局地不稳定天气,影响飞行安全,不能大意。”气象台台长李小龙嘱咐预报员冯新宇说,“你今天在塔台值班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仔细盯着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发现天气变化及时汇报!”

冯新宇是气象台里最年轻的预报员,刚独立担负值班任务不久。一名气象预报员可以单独值班,并不意味着他能顺利完成飞行保障工作。新人和成熟预报员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保障过程的细节中。

气象是门严谨的学科,尤其是保障战斗机飞行,看似不起眼的误差,就可能对战友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威胁。有时看着天气晴好,也许过半个小时就会雷雨交加;有时明明大雾漫漫,可一阵风吹来又是豁然开朗。李小龙说:“预报员要是不集中精力,错过了气象要素细节的转变,在工作中就会非常被动。”

有一段经历,李小龙至今难忘。那是一个盛夏,晴空万里,飞行训练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李小龙观察着头顶的云系变化,突然感受到一阵西北风吹来。他顺眼望去,北侧的云柱正在急剧膨胀,这是雷暴单体的前兆!

李小龙立即报告时任台长,通知测雨雷达开机、组织集体观测和集体讨论天气。形成一致意见后,他们报告指挥员,建议立即停止放飞,收回空中飞机,停止训练。最后一架飞机着陆后不到几分钟,雷雨大风便笼罩机场。

这件事对李小龙触动很大。直到现在,每次发完气象预报,他还会习惯性地陷入焦虑,而“勤看勤算”便是他对抗焦虑的武器。

凌晨,气象保障值班室依然灯火通明。窗外,是漆黑的山体和间断闪烁的目标灯。此刻,万籁俱静,很多人还沉睡在甜美的梦乡中,气象台的官兵又开始为当天的飞行任务做准备了。

集体讨论天气结束后,预报员石学东接着完成发布当日战备天气、填写预报保障单、完善保障预案、绘制天气图等工作,直到下一位气象值班员到来……

从事气象专业,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经验

清晨,一只观测气球被放飞,徐徐升空。红色的气球穿过云层,飘上蓝天。

地面上,观测填图班班长、二级上士朱清杰看着自己放飞的气球,眼睛里满是期待。

气球已经升到高空,大家的视线还是紧紧跟随着气球的轨迹。其实,正常情况下,跟踪到一定高度就可以完成放球任务,但观测填图班的战士们总喜欢比一比谁放得高。

朱清杰用食指和中指盖住目镜,透过两指之间的缝隙跟踪气球。比谁放的气球高,其实比的是大家的跟球操作技巧。目前,观测填图班的个人最好成绩,还是他的老班长创下的。

讲起自己的老班长,朱清杰打开了“话匣子”。那是他入伍不久的一个下午,训练前,班长用手指向天空:“大家看这个天气,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不会对飞行造成影响?”

朱清杰抢答:“这么晴好的天,不会有啥影响吧。”在班里战士们一阵七嘴八舌的回复后,班长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过一会儿就会有对流云,产生雷雨天气。”众人将信将疑。一个小时后,果然出现了雷暴,一场大雨骤然而至。“前一天刚下过雨,水汽充沛,当天气温较高,便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天气因素……”老班长将自己的判断依据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