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贵州省遵义军分区组织官兵参观凤凰山烈士陵园。袁雅昶 摄
图②:遵义市汇川区人武部文职人员到国防大学观坝希望小学开展国防教育。杨明洁 摄
图③:遵义市汇川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到定点帮扶村开展助农活动。杨明洁 摄
图④: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双拥一条街”商铺悬挂“拥军示范店”牌匾。周 易 摄
金灿灿的牌匾,辉映着军民的笑容——5月下旬,贵州省遵义市举行集中授牌仪式,为11家拥军企业(门店)、社会组织颁授“拥军示范店”牌匾。至此,遵义市已有107家拥军企业(门店)和8家拥军社会组织。
不断增加的拥军门店,折射出遵义市浓厚的双拥氛围。进入新时代,遵义市军地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开创新时代双拥工作新局面。
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转折之城”遵义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红飘带”牵起鱼水情的新篇章。
讲好红色故事
英烈雕像的红绸子
7月的贵州省遵义市,烈日炎炎。在凤凰山烈士陵园龙思泉烈士墓前,人们自发列队,为烈士献花祭奠。
“来参观的游客很多,现在我每天讲解都不少于5场。”凤凰山烈士陵园讲解员黄文雯说,“很多本地群众定期来祭扫,外地来的游客听到龙思泉烈士的故事,也主动献花祭奠。”
1935年1月,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给当地群众看病离开部队驻地,返回时却发现部队因突发情况已接到上级命令转移。在追赶部队的途中,他不慎暴露,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杀害。
龙思泉牺牲后,当地群众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这位红军军医为许多老乡治好了病、减轻了痛苦,于是自发为他修建了“红军坟”,常常去祭奠。解放后,“红军坟”迁入遵义市凤凰山烈士陵园。后来有关部门经过核实,确认了被当地群众保护多年的“红军坟”的主人是龙思泉烈士。
墓前龙思泉烈士的铜像上,常年系着群众缅怀他的红绸。
“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大楼前,也有一座龙思泉烈士雕像。在遵义,红军军医就是平安健康、救死扶伤的象征。”黄文雯说。
遵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王贵新对“红军坟”的故事十分熟悉,但这次来却有不一样的心情:“今年我报名参军了,向我的榜样靠近了一步。”
遵义红色资源丰富,在红军长征路线上,有遵义会议旧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苟坝会议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474处,像龙思泉烈士这样的红军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为持续讲好红军故事,遵义市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合升级红色资源,开通“云展厅”,利用AR、VR等技术手段重现长征场景,增强红色故事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健全双拥制度
军属手中的联心卡
自从领取遵义市军属联心卡,军属赵碧丽觉得生活更安心了。
“有问题需要解决,通过联心卡就能找到双拥办的工作人员。”赵碧丽说。
2023年8月,遵义市军地开展“同心向强·共卫国防”拥军优属活动,走访慰问遵义籍现役军人家庭,为他们发放慰问信、联心卡。
“这是一项长期开展的活动,我们定期去军属家中走访,随时解决困难。”遵义市汇川区双拥办工作人员赖珊说。
一次走访中,赖珊得知一位军嫂的两个子女分别在两所学校就读且距离较远,不便接送孩子。赖珊将情况反映到有关部门,经过多方协调,两名子女转到同一所学校就读。
“很多问题不上门、不去了解,很难发现。”赖珊说,“有了常态机制,就能够更顺畅地解决问题。”
赖珊所说的“机制”,其中之一就是《遵义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办法(试行)》。军属赵碧丽随军来到遵义后,一直照顾家庭。去年,小儿子也上了幼儿园,她想找份工作。
“一开始我也没有什么头绪,后来双拥办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文件规定,事业编有定向招聘军属的名额。”赵碧丽积极备考,最终成功考取播州区一个乡镇的事业编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