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安卡拉7月12日电(记者李振北)小城伊兹尼克位于伊斯坦布尔东南一百多公里,因其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的陶瓷文化被称为土耳其“瓷都”。翻开伊兹尼克的历史才知道,这座古老城市与中国青花瓷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这是5月17日在土耳其伊兹尼克拍摄的伊兹尼克陶瓷装饰品。新华社记者李振北摄
“瓷都”兴衰
土耳其横跨欧亚两大洲,国土包括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和南欧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区。千百年来,土耳其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文明碰撞、交融的印迹遍及于此。
伊兹尼克的陶瓷制作可追溯至塞尔柱帝国(1037年至1194年)时期,而促使伊兹尼克以“瓷都”之名崛起的却是来自东方的青花瓷。
5月17日,在土耳其伊兹尼克,一名顾客在陶瓷市场选购陶瓷产品。新华社记者李振北摄
在古代,中国的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全球各地。奥斯曼帝国(1299年至1923年)时期,青花瓷传入土耳其,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宫廷珍品。奥斯曼苏丹常用青花瓷餐具进餐,并宴请外国使臣。位于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皇宫就珍藏着大量中国古代青花瓷精品。
由于运力不足、运输成本高昂,从中国运抵土耳其专供奥斯曼帝国贵族的青花瓷瓷器价格不菲。为满足权贵的需求,奥斯曼苏丹下令伊兹尼克陶瓷工匠仿制中国青花瓷。这座小城命运的齿轮就这样转动起来。
这是5月17日在土耳其伊兹尼克拍摄的伊兹尼克陶瓷。新华社记者李振北摄
在宫廷扶持下,伊兹尼克很快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陶瓷中心。当时帝国域内的众多清真寺、皇室陵寝等均使用产自伊兹尼克的瓷砖装饰,托普卡帕皇宫内几乎所有房间的墙面都铺满了图案丰富精美的伊兹尼克瓷砖。
然而到16世纪末期,由于失去宫廷支持,加之进口自中国的瓷器数量增加,伊兹尼克陶瓷业逐渐没落,一些工匠流向伊斯坦布尔、恰纳卡莱和屈塔希亚等地,当地传统制瓷工艺也因此失传。
重拾传统
土耳其国内时下流行的陶瓷多为彩瓷。这些彩瓷由伊斯坦布尔、伊兹尼克、屈塔希亚等地的工坊采用标准化生产。而在伊兹尼克的制瓷工匠看来,只有传统的伊兹尼克制瓷工艺才能代表土耳其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准。
5月16日,在土耳其伊兹尼克,学员在陶瓷学校学习陶瓷制作。新华社记者李振北摄
现年70岁的陶瓷艺术家阿迪勒詹·居文告诉新华社记者,伊兹尼克工匠经过多年摸索,几乎可以还原传统的伊兹尼克制瓷工艺。目前在伊兹尼克陶瓷博物馆展示的不少古代伊兹尼克陶瓷仿品出自居文之手,其中不乏与中国青花瓷十分相像的“姊妹款”。
这是5月17日在土耳其伊兹尼克拍摄的伊兹尼克陶瓷装饰品。新华社记者李振北摄
居文介绍,早期的伊兹尼克瓷器主要采用类似中国青花瓷的白底蓝色图案,也借鉴了葡萄、海浪等元素。后来,伊兹尼克陶瓷工匠开始尝试各种色彩和图案:如绿松石色和珊瑚红色,郁金香、丁香等花卉图案以及抽象的几何图案,逐渐形成伊兹尼克陶瓷绘制风格。
宫廷对瓷器品质的要求极高。因此,伊兹尼克工匠精选当地优质黏土,加入石英材料,采用钴蓝色绘制图案,并覆盖一层透明釉,在低温下烧制出坚固耐用且细腻亮丽的陶瓷,从而形成独特的伊兹尼克制瓷工艺。
5月16日,在土耳其伊兹尼克,学员在陶瓷学校学习陶瓷制作。新华社记者李振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