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鹿鼎新闻

大道同行 中哈携手点亮文明交融之光

草原广袤辽阔、山河壮美巍峨、人民热情友好、发展日新月异……这里是从古至今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热土——哈萨克斯坦。

这片土地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山间驼铃声声、大漠孤烟袅袅,曾见证各国人民在此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中哈人文交往正不断谱写新的友好篇章。近日,人民网“文化丝路”采访摄制组走进哈萨克斯坦,感受中哈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等领域多元交流大格局,探寻不同文明之间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相处之道。

首倡之地 共建“一带一路”增进中哈民心相通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十余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2023年,中哈贸易额首次突破了400亿美元的大关,达到410亿美元,同比增长32%。

走进哈萨克斯坦,无论是数码商场里醒目的“小米”手机标志,农贸市场里来自中国的瓷器,还是道路上奔驰的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中国品牌汽车,都是中哈贸易畅通的真实写照。正如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和货物交换曾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乐章,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贸易通商,也在进一步拉近中哈两国人民心灵的距离。

“我关注很多中国汽车品牌。如果有机会,我想去中国的海南旅游。”

“我在阿斯塔纳售卖中国的陶瓷餐具,卖得最好的是茶具,随着中哈关系越来越好,已经越来越多客户去中国选购商品。”

“因为做木材生意,我去过中国五六次。我儿子正在学习中文,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投资。”

……

在哈萨克斯坦街头,记者遇到的多名当地民众都热情地表达着对中国的友好之情。

不久前,“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在中国开幕。当前,中哈之间实现互免签证,双方已建立友好省州和城市26对,民众之间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传承千年的友好情谊更加深入人心。

跨越时空 同舟共济的友好情谊代代相传

在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街。街头拐角处,荷花造型的冼星海纪念碑静静矗立,铭记着一段动人的往事。

1941年,中国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给了冼星海一个温暖的家。在这里,冼星海完善了《黄河大合唱》,还创作了讴歌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2019年,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上映,将这段感人的故事搬上了银幕。

“我常常想,如果我是冼星海,我会不会像他一样坚强。”在电影取景地阿拜歌舞剧院前,哈方艺术指导科曼贝科夫有感而发。电影杀青了,科曼贝科夫感觉自己与中国的距离拉近了。“中方剧组来得早、走得晚,他们的勤奋、专业精神和团队意识让我们深受感染。”

在战争岁月里,拜卡达莫夫一家与冼星海结下了患难真情。哈萨克谚语说,“救人一命,家里的羊会生双胞胎。”这与患难相扶、仁者爱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

今天,在阿斯塔纳的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医者的“仁心”透过耐心细致的中医治疗传递。

“推拿可以通经络;艾灸可以补阳气、祛寒;拔火罐可以祛湿。”在治疗室,从中国留学归国的马文轩细心地为患者古丽日依娜推拿。

——“怎么找到的这里?”

——“都是一个传一个!”

脑梗手术后,古丽日依娜通过病友间的口口相传,来中心进行康复治疗。治疗改善了她的行动能力。在短暂的候诊间隙,她期盼地问起,中心何时扩大、何时引进新的中医疗法。

自2022年12月揭牌以来,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已经累计接诊患者近8000人次,开展国际远程会诊200余人次。当前中心有近10位中哈两国的中医,每天接诊患者约60人。作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在哈萨克斯坦大受欢迎,成为拉紧人民情感纽带的一股“暖”力量。

互学互鉴 点亮人类文明交融之光

哈萨克民族有一句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来到哈萨克斯坦,人们会发现,音乐和马文化也是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桥梁——

在阿拉木图的乐器博物馆里,中亚民族的传统乐器冬不拉、西欧的吉他、中国的二胡、南洋的竖琴同馆陈列,共同诉说着多样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