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集团军某旅装甲分队开展机动训练。曹旭光 摄
“真没想到,在高原驻训地休假还能这么方便!”
坐上送站班车,回想起这次休假过程,第76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简发祥感慨不已。从批假到买票,他感受到了单位的关怀关心。
以往,部队野外驻训期间,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条件影响,官兵休假多有不便。那年,简发祥正随部队在高原驻训,妻子预产期临近,他准备申请护理假。休假申请逐级上报后,简发祥陷入焦急等待中。
一次次问询,简发祥得到的答复是“正在审批”。每次接到妻子的电话,简发祥只能努力安慰她。虽然申请最终在休假前2天批了下来,但驻训地附近机场航班少且购票时间不充裕,简发祥不得不买下高价机票。驻训地远离城镇,没有公共交通,无奈之下他只好自己租车前往机场。
与简发祥有着类似经历的官兵不在少数,这一问题引起该旅领导的重视。为了提升为兵服务质效,该旅结合当兵蹲连活动进行深入调研,梳理出一份基层困难清单,并制订出“为兵服务十三条”措施。
“为兵服务十三条”措施中的第1条,就是关于尽快审批探亲休假以方便官兵提前购票的内容。今年,准备回家探望妻儿的简发祥,上报休假申请后,还没等他问询,人力资源科已经审批好申请并告知营队。
得到消息后,简发祥第一时间把回家日期告诉妻子,看着视频里妻子的笑容,他打心底感到高兴。得益于提前批假,简发祥也顺利买下了打折机票。
让简发祥同样高兴的是,休假出发当天,送站班车已在等候。原来,该旅提前与附近有运营资格的汽车公司签订合同,为各驻训点位开通了送站班车服务。
“为兵服务十三条”措施连着官兵关心的身边事,传递着机关为兵服务的满腔热忱。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旅“为兵服务十三条”措施已累计帮助官兵妥善解决包括转诊就医、证件补办在内的各类问题400余件。
“官兵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服务官兵,关键要从‘口头上’落到‘行动上’。”该旅领导介绍,“为兵服务十三条”措施聚焦官兵切身利益,确保大家的“烦心事”“挠头事”件件有着落、次次有回音,官兵们不仅提升了荣誉感和获得感,练兵备战的劲头也更足了。
看似“小事”,为啥成了官兵的“挠头事”
在第76集团军某旅一营中士房哲看来,补办身份证本是一件“小事”。然而,为了这件“小事”,他没少费心思。
去年初,房哲准备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由于入伍前注销了户口,他向人力资源科提交申请材料办理驻地身份证。初次办理时,因拍摄的证件照格式不符合要求,一周后房哲的材料被退回。
房哲特意等到周末,请假去照相馆拍了照片,核对好材料,再次向机关提交办理申请。
“第一季度的身份证集中办理时间已过,请等下个季度办理。”听到回复,房哲心里咯噔一下,激动的心生出一丝无奈。最终,他只好推迟买房事宜。
一路下来,房哲没想到补办身份证这件“小事”居然这么费劲。他常常想:机关要是提前把关身份证材料,将办理进度在强军网上公示,第一时间通知需整改的材料信息,那么这件“挠头事”恐怕也不难办吧?
房哲的心声,引发许多战友的共鸣。去年,该旅一位排长补办军人保障卡也费了不少周章。当时,他因少交了某个材料,错过了上级保障部门的统一制卡时间。经过几个月的等待,保障卡终于办了下来。想到以后转诊就医不再需要一遍遍单独开证明了,这名排长安慰自己:“好事多磨!”
“小事”缘何成了大家的“挠头事”?不少官兵反映,有些小问题就是在“等”中成了更大的困难。此后,在对机关科室进行满意度调查时,有的官兵把“办事难”的经历写了下来,并希望机关能做出改变。
及时回应官兵需求,“为兵服务十三条”措施应运而生
基层有所呼,机关有所应。该旅党委感到,提升为兵服务质效,必须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用看得见的变化回应广大官兵的热切期盼。
该旅组织科母干事介绍,为更好地为兵服务,机关专门成立解难帮困办公室,并对办公室的职责进行明确规范:指定一名工作经验2年以上的机关干部,定期梳理基层矛盾需求,再集中与相关业务科室对接处理。
一开始,手续简单的事项办起来很顺利,官兵还比较满意。但随着工作面铺开,一些问题进一步浮出水面,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基层官兵不清楚办事规定和流程,找机关办事往往需要反复来回。比如,有的基层官兵报账时,因多项材料凭证不规范,导致报账进度缓慢,官兵误以为是机关办事拖延、不上心。看着全旅一摞摞报账材料堆在办公桌,财务科的同志常为此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