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布鲁塞尔6月28日电 特稿|厘清五大迷思 给欧盟算算汽车这笔账
新华社记者田帆 康逸 李骥志
欧盟委员会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关税的决定披露之后,引发中欧汽车产业界人士强烈不满。6月22日,中欧双方商定,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
在磋商举行之际,记者来帮欧盟好好算算汽车这笔账,期待欧方认真倾听各界客观理性声音,厘清各种迷思,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以利双方相向而行,实现互利共赢。
迷思一:中欧汽车产业合作40年让欧洲人吃亏了吗
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始于40年前,德国大众率先与中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标志着合作开始。随后,法国标致雪铁龙、德国宝马、戴姆勒等汽车制造商纷纷来华。
2024年5月8日,随着一辆纯电动BMW i5汽车驶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总装线,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迎来第600万辆整车下线。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40年来,欧洲汽车厂商在华生产和销售了大量汽车。截至2022年末,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约4000万辆。今年5月初,中德合资企业华晨宝马下线第600万辆整车。大众和宝马在华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均在三成以上。
40年来,欧洲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欧洲车企给中国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工艺,同时也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即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欧双方也并非“零和游戏”。大众、宝马等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或与中国企业直接合作推动技术创新,这也帮助欧洲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市场需求,有助于其在电动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抢先布局。
近年来,中国电动车开始“换道超车”,尽管刚刚进入欧洲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却引起了某些人“莫名惊诧”,有些政客试图加以炒作,从中渔利。
40年来,欧洲有没有吃亏,欧洲汽车制造商最清楚。欧盟宣布发起反补贴调查,大众、宝马、奔驰、斯泰兰蒂斯等主要车企迅速发声反对。它们明白,欧盟在汽车领域对中国挥舞保护主义大棒,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迷思二:是中国“产能过剩”还是欧盟产能不足
正如瑞士《新苏黎世报》所说,假如一个国家只为国内市场生产,国际贸易从何谈起?汽车产业本就是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2023年,德国和日本所产汽车分别有约80%和50%销往国际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仅约12.7%销往国外,指责中国“产能过剩”毫无道理。
这是在安徽省合肥市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工厂拍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2024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达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远超当前全球电动汽车供给能力。
以欧盟为例,目前其交通运输领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量近四分之一。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欧盟到2030年至少需3000万辆零排放汽车上路。从供需关系来看,电动汽车领域非但没有过剩,反而产能不足。
归根结底,欧盟声称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或“供应链安全”等说辞,实质是否定中国进行正常国际贸易的权利。欧盟打压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小算盘,全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
迷思三:中国电动汽车冲击欧洲了吗
目前从中国出口欧洲的电动汽车,在中国制造的西方品牌占据多数,但某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电动汽车“倾销”欧洲,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被“选择性”夸大。
2024年5月4日,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闭幕,参观者在2024北京车展比亚迪品牌展台参观。新华社记者尹栋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