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鹿鼎新闻

军营观察丨“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蓝军”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组织官兵训练。贾科林 摄

把影响战斗力提升的“刺”一一挑出来

“在这里构建真实战场”——这是张贴在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蓝军研修室”里的一幅标语。

蓝军分队组建时,研修室里没有这幅标语,是后来加上去的。因为那时,大家心里还普遍有一个问号:“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蓝军?”

“蓝军”这两个字并不陌生。在蓝军分队成立之前,不少教练员和训练尖子就在一些训练中扮演过蓝军。

“作为战场环境构设的一部分,首先服装、道具要跟上”“硝烟味要浓,要熟练掌握对抗系统”“对抗区域一般不大”……刚成立时的研讨会上,听大家谈着对蓝军的理解,该支队领导开了口:“不要给自己设限,记住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实战需要出发,让自己成为一根针,把影响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刺’一一挑出来。”

成为一根能挑“刺”的针,首先得自己过硬。怎样做到这一点?蓝军分队选择让队员先给自己以前充当“磨刀石”时的表现“画像”。随着大家的回顾,蓝军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摆上桌面。

“有时候,蓝军成了训练的配角,没有真正对抗起来。”该支队作训科马参谋说,“这成了蓝军分队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些新观点的提出,体现着蓝军分队阶段性努力的成果和观念上的变化。“尽可能还原实战中红方可能遇到的‘最大麻烦’”“递招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善用创新性思维,敢于把红方逼入绝境”……

在此过程中,“在这里构建真实战场”被写成标语张贴在“蓝军研修室”里。

不久后,一场“高层建筑反劫持”红蓝对抗训练,展示了蓝军分队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成果。

此次对抗训练,红方队员被提示要按实弹射击要求携带霰弹枪。这样的安排让红方队员有些吃惊:对抗场地这么小,怎么使用实弹?

对抗开始,红方队员立刻发现了不同——“暴恐分子”不仅频繁移动,还借助掩体进行警戒,给红方抵近侦察带来不小麻烦。楼房大门关闭,从地面进入楼内并发起进攻不可行。

多种变量,让红方不得不调整行动计划,改为索降破窗突入屋内。这时,红方队员才明白让带实弹的用意——破窗要用到霰弹枪。

红方队员索降突入屋内后,情况也与以往有所不同。蓝方队员依托室内设施与布局,与红方展开近距离攻防。

“战场、战斗、战况越来越贴近实战。”马参谋说,“这正是蓝军分队努力的成果。”

新的对抗方式,引起支队官兵热议的同时,也让大家开始期待:蓝军分队下一次会带来什么?

把“对手视角”嵌入日常训练和战法研究

一次“协同狙击”训练开始前,狙击手武云龙没有想到,会有蓝军分队队员一同参与这场日常训练。

“这就是‘动态蓝军’的妙用。”该支队一名领导说,“蓝军分队队员大多是各个专业的骨干,他们可以随时变为‘蓝军’,构设场景,展开红蓝对抗。”

训练即将开始。看着几个蓝方队员,武云龙感到了压力:“哪个环节会出状况?”

“他们对大家知根知底。”武云龙和几名红方队员碰了一下头,认为重点还是尽量不让蓝方发现自己,同时严防对手在关键环节搞袭扰和破坏。

这些判断,武云龙觉得大体方向没错。但对抗开始后,他渐渐觉得有些不对头:在预有准备的几个环节上,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直到他到达观察点位,才大吃一惊:一堵墙,把目标挡得严严实实。只凭自己携带的武器装备,无法探明敌情,更无法对墙后的目标进行射击。

与处于其他点位的队友沟通,武云龙才知道其他人也因有墙阻挡无法构成有效射击条件。

“这还怎么打?”训练结束,武云龙一肚子委屈。

“目标为什么要按你的想法来?”“有没有事先进行侦察?”“有没有梯次火力准备?”面对蓝方队员的一连串发问,红方队员才意识到,问题出在思维固化上!

“我们的作用,像放进鱼盆的那条鲶鱼。”带领蓝军分队的朱家红说,“支队赋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搅动和清除官兵脑海中的想当然。”

“蓝军其实提供了一种‘对手视角’。”该支队领导思路清晰:“不仅要着眼于成规模组织对抗,更要着力于日常训练,把‘对手视角’不断嵌入练兵场,在不断出新题、难题中,推动实战思维、应变意识渗透到官兵血液之中。”

蓝军分队队员、无人机教练员杨桐对此深有体会。在红蓝对抗中,他发现红方部分无人机飞手为追求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不太注意战斗编队和有效避敌。于是,他协同狙击手,将无人机飞手作为重点打击目标,使红方无人机飞手在一次次“败走麦城”中增强了战场生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