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作战研究室座无虚席,一场协同训练课题的项目评审答辩会火热进行。
“队友在哪里?我们彼此的优势又是什么?体系支撑带来了什么?”面对评审人员的接连提问,参加答辩的项目负责人、该旅尤副参谋长,从指挥模式、协同战术和能力生成等角度,逐条阐述课题研究成果。
“推行‘项目制’课题攻关模式,是强化党委领战能力的一个抓手。”该旅政委说,“项目制”课题攻关模式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主体,鼓励党委委员揭榜挂帅、领衔攻关,紧盯练兵备战中存在的敌情研究不深入、方案计划不完备、人才储备不充足、战场应用不实用等难点弱项逐个攻克,强化党委领导备战打仗能力。
党委委员切实“摆进去”研战研训,拿出解决问题的真招实策
清晨,朝霞渐渐染红了天际,北疆某空域战鹰呼啸,一场多机型协同训练拉开帷幕。
“发现目标!”接到地面指挥所通报后,正驾机巡弋的尤副参谋长研判认为,兄弟单位战机处于攻击的有利位置。
然而,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尤副参谋长与友机通信链路出现短时中断。电光石火间,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贻误了最佳行动时机,任务被判定失败。
“虽然是和兄弟单位携手训练,但是还存有‘各自为战’思想,配合生疏……”“面对复杂环境,通联手段单一,缺少应急预案……”该旅党委议训会上,尤副参谋长反躬自省、查摆不足。党委一班人一致认为,制约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堵点,正是党委集智攻关、创新求解的发力点。
那次失利后,该旅党委成立协同训练课题项目组,尤副参谋长担任项目负责人,领衔攻关。以前遇到训练难题,更多的是靠飞行员自行探讨研究,解题效率不高。如今从党委层面正式立项,党委委员切实“摆进去”研战研训,拿出解决问题的真招实策。
很快,项目组成员发现,沟通不及时、协调不顺畅、联合不默契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与兄弟单位指挥沟通中存在“方言”,在领会对方战术意图时总是“慢半拍”。
“把兄弟单位指挥员请过来,双方统一标准,建立一套通用易懂的协同训练‘普通话’!”尤副参谋长代表项目组向该旅党委提交建议。
“旅党委最终采纳了这条建议。后来的事实证明,成效明显。”该旅政委说,从近些年参加的演训任务来看,无战不联,无联不胜,“联”的主基调贯穿始终。议训时如果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难有效提高体系作战水平。
翻看该旅党委领战“项目制”计划推进表可以发现,党委领导分工与任务分队深度捆绑在一起,以演训任务为牵引开展针对性研究筹划,动态修订多套行动方案,不断探索改进备战工作的方法手段。
如今,多位旅党委委员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常态化嵌入练兵备战的工作落实中。在领衔攻关的同时,深刻反思自身在谋战研战和管训抓训过程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人人抓备战、时时务打仗”蔚然成风,党委领战动能充分释放。
领导干部振翅领飞,训练转型升级闯出新路
塞外草原,天高云淡,一场自由空战训练打响。强强对决,互设险局,红蓝双方不拘泥于常规套路,不断变化战术,不时飞出极限数据,胜负几度易手。
塔台内,担任飞行指挥员的肖副旅长眉头紧锁,盯着最新研发应用的某系统,实时跟踪数据变化,精确指挥空中战机。
“新系统实现了实时数据的快速传输。”肖副旅长说,为了消除过去空地信息传输中的几秒钟“时差”,他带着项目组攻关研发了大半年。
“现代战争进入‘秒杀’时代,几秒钟的延迟‘时差’,很可能造成战场态势上的‘逆差’。”议训会上,一名党委委员的话令大家陷入沉思。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把攻克空地信息传输延迟问题列为课题项目,集智攻关,尽快答好这道“必答题”。
“现实需要,党委支持,我第一个揭了榜!”回忆起揭榜的那一刻,肖副旅长依然有些兴奋。
一场技术攻坚战打响了。肖副旅长带领项目组成员,把某一类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嵌入原有系统中。虽然导入成功,但问题随之而来——传输过程中依然存在延迟且稳定性较差。
“一条路走不通,就该‘更换赛道’继续研究。”眼看项目一筹莫展,肖副旅长鼓励大家换个思路。
很快,他们将目光投向某系统,尝试将两个系统的数据“桥梁”打通。在进一步研究中却发现,两套系统研发逻辑不一致,想要通联顺畅存在层层技术壁垒。
站在对面的“战友”,就是无法拉进“群聊”,大家心急如焚。肖副旅长带领项目组反复论证测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经过多方“取经”,新系统顺利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