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生在离基层官兵最近的地方
“把博士放到艰苦边远地区是不是一种浪费”“高学历人才能为基层带来什么”“基层单位能否为青年科研骨干成长发展提供足够支持”……
关于“值”还是“不值”的争论,在高学历毕业学员赴艰苦边远地区锻炼机制酝酿初期,一直存在。
那段时间,陆军军医大学党委一班人深入调研分析医疗卫勤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常常在会议中意见不一。
如何打破基层军医在官兵心目中只会“开感冒药、转诊单”的形象,如何解决高学历人才在基层出现心理落差的现实情况,如何打破艰苦边远地区单位陷入“越艰苦人才越难来,人才越不来越艰苦”的怪圈……每个问题拉出来都是一场大讨论。
2018年,博士毕业被分配到高原某医院的高诗豪,起初并不理解母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良苦用心,反而满是彷徨和困惑。
“下了飞机,看着机场附近荒凉的山脊,高反的眩晕感一下子冲到头顶。”艰苦的条件,让初来乍到的高诗豪傻了眼,满脑子想的都是有没有平台资源、有没有科研环境、能不能发挥专业特长,害怕要面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巨大落差。
转变,发生在一次巡诊路上。
12月的雪域高原,寒风刺骨。由陆军军医大学抽组几所医院军医组成的医疗队刚刚抵达,某边防团团长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
“医生快来!我们有位战士训练时从高处摔了下来!”
高诗豪喘着粗气,一路小跑跟在带队专家身后。“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肋骨、脊柱骨折,可能伴有脾破裂。”医疗队专家联合诊治结果并不乐观,紧急后送受伤战士的任务压在了高诗豪身上。
6个多小时的车程,高诗豪一刻也不敢放松。
直到站在医院手术室参与脾脏切除手术,高诗豪才真正意识到,读书时挂在嘴边的三级联诊、后送转运、伴随保障对一线官兵的生命健康究竟意味着什么。“不管是科研还是临床,身为军医,在这里我能做很多事情!”高诗豪说。
3年多时间,从边防一线营区到海拔5000多米的哨位,高诗豪一次不落地参与巡诊任务,为部队官兵提供面对面的医疗服务。
“要走出象牙塔,沾点泥土气,更要为戍边战友做些什么!”随着巡诊点位海拔的升高,高诗豪对能不能走通人才选留路子的疑虑也越来越“稀薄”。
看着这群博士的成长变化,学校在描绘人才“成长规划线路图”时下笔也更加笃定。该校领导感慨道:“我们坚信,科研创新需要人才储备,而人才成长必须经过实战磨砺。”
最终,在陆军党委的指导支持下,陆军军医大学决定——
明确接收的直读博士研究生须补充到位于新疆和西藏的陆军军医大学下属单位。其中,实际工作满3年,现实表现好、考核结论优秀的,可结合专业优长和个人意愿,在大学范围内统筹交流使用。
2021年底,被选为第二批交流回到内地单位的骨干时,高诗豪的想法更加笃定:“作为军医,如果没接触过一线部队、不了解基层情况,未来又如何服务部队、保障打赢?”
成长,源自一线实践磨砺
刚到高原医院,还没等完全适应环境,习惯埋头科研的博士生们就遇到了临床工作的一系列考验——
出门诊、管病人的规范流程及操作不够熟练,没有开展常见高原病诊治的专业经验……毕业分配到一线,就算是博士学历,缺乏临床资质和实践能力,本质上还是“毛坯型人才”。
“这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本领恐慌。”博士毕业到高原某医院工作,王思扬越发体会到,积累临床经验、解决临床问题是基层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
于是,在大学安排下,有着二、三十年卫勤工作经验的“老高原”开始专门组织教学查房、教看辅助诊断、指导医嘱开具……每当有一批博士生分到高原,就能在医院看到一袭白大褂身后跟着许多青涩面孔。
随着越来越多博士生上高原,该校“育苗”动作的连贯性也越来越强:常态化组织考核评估、座谈交流,开展“组团式”轮岗代职、“点菜式”进修培训、“一对一”科研辅导。
“熟练掌握临床技能后,他们本能地将注意力放在了高原病致病机制探究、治疗方案优化之上。”带教时,一位“老高原”察觉,博士生们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善于利用科研思维、专业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
“科研要扎根实践,更好地服务基层官兵。”高诗豪说。
在艰苦边远地区,开展科研工作的难度远比想象中更大。
多次深入实地开展调研,该校党委的系列举措给博士生们吃了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