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全球对塑料制品需求量、使用量不断增加。这些塑料制品被废弃后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口罩、手套等塑料垃圾被冲到偏远海滩,外卖食品和快递的塑料包装在填埋场堆积如山,治理塑料污染已刻不容缓。
为遏制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治理措施,推进政策落地实施。相关企业也响应政府环保倡议,追求可持续性经营。
难再利用 塑料垃圾成负担
联合国报告称,全球每年用掉多达5万亿个塑料袋。而全球90亿吨的塑料制品只有9%可循环利用,其余大部分最终或被填埋或流入自然环境中。难降解、低回收利用的塑料垃圾给环境、经济发展造成沉重负担。
据统计,韩国每年产生约达7万吨海洋垃圾,其中塑料垃圾的占比令人震惊。2019年数据显示,如按性状划分,塑料垃圾在所有海洋垃圾中占比高达81.2%,是导致众多海洋生物死亡的头号因素。
韩国环境部数据显示,韩国2017年塑料制品再利用率仅为34.4%。韩国环保专家分析称,回收的塑料垃圾被转移到处理机构后,因部分沾染异物、质量降低等原因,无法被再次利用,最终只能走向被销毁的命运。
作为四面环海的国家,塑料垃圾严重威胁澳大利亚海洋环境。澳大利亚农业、水资源和环境部指出,当下约有80%的海洋垃圾是塑料。据估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将超过鱼类重量。
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造成的塑料垃圾数量十分惊人。澳大利亚人每天使用多达1000万个塑料袋,每年可达40亿个。最终约有1.5亿个会流入海洋和水道,倾倒入海的塑料每年高达800万吨。澳大利亚环境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每年仅有14%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利用,其中塑料袋仅有3%。
据Statista网站统计,2018年度,德国约生产1900万吨塑料制品,约占欧盟塑料制品总量的三分之一;德国人每年平均制造约39千克的塑料垃圾,远超欧盟平均值33千克。
在英国,每天约有70万个塑料瓶变成垃圾。英国家庭每年使用的300亿个塑料瓶中,仅有57%被回收。根据2019年最新数据,英国每年可回收超过37万吨塑料。虽然相比2000年仅有1.3万吨的回收量已大幅增长,但大多数塑料最终被运往垃圾填埋场或焚化场。
2012年4月18日,一名工人在埃及首都开罗扎巴林区的一家塑料垃圾回收作坊里搬运垃圾。(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
出招破局 各国政府解难题
积极应对塑料污染事关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塑料污染难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塑料废弃物的可回收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
《2019国家垃圾政策行动计划》指出,澳大利亚将从2020下半年开始禁止出口废塑料、纸、玻璃和轮胎,到2025年淘汰有问题和不必要的塑料。目前,澳大利亚大多数州和领地政府都已经禁止使用一次性轻质塑料袋。在部分州和领地,人们还可将废弃塑料瓶送到指定地点回收处理,并换取零钱。澳大利亚零售协会数据显示,自2018年7月该国最大两家连锁超市宣布限塑令以来,全澳一次性塑料袋消费量已减少80%以上。
2018年,英国出台一项新的《资源与废物战略》,全面改变处理塑料废物方式。企业和制造商会承担更大责任,支付回收或处置其包装废弃物的全部费用,包括汽车、电子产品和电池等。此外,英政府在2018年签署了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致力于加速向塑料循环经济转型。
近年来,德国出台多项环保政策以减少塑料垃圾。自2015年起,当地超市不再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袋,这一举措使塑料袋消费量下降64% 。2018年底,德国环境部提出了“五点计划”,包括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倡导环保包装、加强可循环塑料制品的使用、避免在有机垃圾中参杂塑料、反对海洋垃圾和倡导塑料制品可持续利用,旨在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并加强循环回收。为响应欧盟将于2021年生效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生产禁令,德国政府还在今年7月决定禁止多个品类的塑料制品销售。
2018年5月,韩国环境部发布“处理可回收废品的综合对策”指出,争取到2030年将塑料废品减排一半,并将塑料废品再利用率从2017年的34%提升至70%,到2022年将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减少35%。
早前,韩国政府便规定消费者在咖啡厅享用饮品一律不得提供一次性杯。今年8月1日起,韩国环境部开始试行减少使用塑料产品政策,若商家不询问顾客意见直接提供一次性杯,将被处以罚款。另外,自2021年起,咖啡厅外带包装、外卖提供的一次性餐具都将被禁止无偿提供。2022年起,塑料吸管和塑料搅拌棒等用品也将被全面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