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鹿鼎新闻

上海:红色文化述初心

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曹继军

上海兴业路76号,曾经的望志路106号,一幢青红砖墙的石库门小楼。无数人来到这里,重温建党历史,汲取精神力量。今年8月25日,这里迎来今年第100万名参观者——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普通党员。这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建馆66年来,年参观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参观人次呈爆发式增长,是上海各大红色革命纪念馆共同的特征。位于老成都北路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今年高峰时日均接待量超过4000人次;位于四川北路的中共四大纪念馆,“七一”前后单日接待量超过7000人次……参观学习热度高涨的背后,有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吸引力,也有上海近年来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更有上海打响“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品牌的不懈努力。

8月25日,来自郑州市的普通党员刘凯成为今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的第100万名观众。图为刘凯展示精装图册《伟大开端》。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勾勒一座光荣之城的“红色带宽”

穿越历史的风云,赴一场红色之旅。今年7月1日问世的一份《上海红色文化地图》,标注了上海最新确认的387处红色文化资源,勾勒出一座光荣之城的“红色带宽”。这份红色文化地图的亮点在于:它是收录上海红色史迹最全的地图,可以让市民和游客对上海的红色风貌一目了然;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浏览或下载地图,纸质版与线上版彼此呼应。

上海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从望志路到兴业路,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起步。这间只有18平方米的小小客厅,见证了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相距不过1.3公里,绿树掩映着一幢始建于1915年的石库门老建筑。厚重的黑漆大门、敞亮的客堂间以及90多年前的老陈设,讲述着它们曾经历的风雨历程。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第一部党章,与党的一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任务。

上海有着丰饶且与众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街头巷尾遍布红色记忆。早在2005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即联手系统性地发掘梳理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截至目前,上海革命遗址遗迹总数为657处,其中革命遗址45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在发掘梳理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开发利用力度。2016年至今,上海市、区两级部门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7.7亿元,一批纪念场馆建成开放,一批纪念场馆改造升级,18处已消失的中共早期在沪革命遗址集中设立了纪念标志。

串点成线,打造“初心教育大课堂”

青浦练塘镇的陈云纪念馆,讲述着开国元勋光辉的一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人物类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倾听灵魂深处的呐喊;从黄浦区的新天地到思南路,从静安区的成都路到静安寺,从虹口区的山阴路到四川路,从徐汇区的徐家汇到龙华,从长宁区的愚园路到江苏路……一条条有历史的马路,一处处有故事的建筑,上海将红色文化资源串点成线,让人们随之走进峥嵘岁月。

有媒体如是评价:参观者的爆发式增长、沉浸式体验的备受青睐、红色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交织出当下上海红色旅游红红火火的景象。

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初心大课堂”的吸引力正在显现,以现场教学、专题党课、在线党课、情景党课、电影党课等为主题构架的“初心”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说:“我们希望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参观的场所,而是通过多样化的展览、活动、党课等形式,打造成为一个大课堂。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是承载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地方,希望也能够成为一个传递初心的大课堂。”

今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了“致敬马克思:讲讲《共产党宣言》那些事儿”专题宣讲,馆长、专家和全馆讲解员齐上阵,结合馆藏珍贵文物,为观众专题讲述《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故事。结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策划的特展《日出东方——近代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以丰富的文物和史料,探寻上海这座城市之所以成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