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鹿鼎新闻

凯里市“二三四”机制助推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近年来,凯里市积极探索跨县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先后建设上马石、白午、清江、冶炼厂、东出口移民安置小区,现在已有黔东南州台江县、剑河县、黄平县等15个县和凯里市龙场镇、万潮镇、湾溪街道等15个镇(街道)共计5570户20041人从遥远的大山搬到凯里市,安居在移民安置房中,其中各小区居住有苗、侗、布依族、土家族等15个少数民族,共5012户18023人,占搬迁户总人口数的89.93%,为凯里市少数民族脱贫攻坚起到积极作用。

  一、整合“现代与传统”两个资源,扎实推动少数民族移民群众增收。一是整合移民就业创业项目,保障“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积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经营性公司、园区、加油(气)站、扶贫产业、移民创业基地、移民劳务公司、停车场、平价超市等项目,为移民创业就业稳定增收提供基本保障,为移民脱贫致富提供坚强后盾,移民社区周边产业园区已建成投产53家企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培训移民1600余人次,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二是整合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保障“非遗”与“创业”衔接。积极引导民族企业及其他企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等形式开展扶贫工作,在上马石移民安置小区收录专门做刺绣产业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合成立台江楼刺绣银饰合作社,实现搬迁户“楼上住新家、楼下进工厂”,年轻移民群众开始跟随学习苗族刺绣、苗族银饰制作等民族文化技艺,既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又实现搬迁群众轻松、自由赚钱。

  二、拓展搬迁后续“稳得住”三渠道,确保移民群众“能致富”。一是拓展产业发展渠道。把发展产业,增强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技能作为生态移民工作的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争取更多企业落户各个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为搬迁群众提供富足的就业岗位。二是拓展自主创业渠道。根据凯里市统一规划的区域,移民户搬迁到移民安置点居住并拆旧复垦后,以户为单位,由移民搬迁户申请,可免费安排经营早餐、果蔬、擦鞋、缝补衣物等移民服务摊点一个,免费经营三年以上。三是拓展就业培训渠道。结合移民安置点实际和用工务工需求,加大相关技能培训,为他们进厂就业创造条件,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工资性收入。截至目前,凯里市累计开展厨师、电工、养老护理、挖掘机等培训53期,培训农民3650余人次,培训移民1258人次,其中少数民族有1135人,占总培训人数的90.22%。

  三、坚持“搬人也要搬文化”四原则,为移民留住民族文化记忆。一是坚持农村群居文化原则。大力实施“一乡一区、一村一楼、一组一梯、一家一层”的群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并将安置楼房用原迁出点的名字命名,如上马石安置点有“台江楼”“万潮楼”“三棵树楼”等。熟悉的名字让搬迁群众有熟悉的味道,让“故土难离”“乡愁难忘”的搬迁群众真正感受到“出门进门还是熟悉的面孔”“好事喜事有人招呼,困难问题有人帮助”,虽身处异乡却一切如故。二是坚持留住民族文化原则。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乡愁馆”,留住民族文化的历史踪迹。如清江小区设立智能化展厅,将搬迁户老家留下的石磨、犁耙、老照片等进行集中展列,让搬迁群众在思念故土时可以再摸一摸、看一看,留住民族文化的记忆。三是坚持弘扬民间文艺原则。全力支持民族文艺队伍创建,保证民族文化“留得住”。凯里市大力支持各移民安置小区开展民间文艺活动,通过支持活动资金和设备,共组建芦笙队、歌舞队等民间文艺队伍30余支(如上马石移民踩鼓队、上马石移民舞蹈队、上马石台江楼踩鼓队、台江楼舞蹈队等),保证移民群众文艺活动长期正常开展,丰富移民文化生活。四是坚持搭建节庆平台原则。凯里市积极组织各安置点移民文艺队伍开展迎新春等文艺活动,为搬迁群众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习俗在移民安置区内过年或过节搭建平台,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综合性“民族村寨”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2016年、2017年春节迎新春文艺活动分别在上马石小区、清江小区安置点成功举办,共累计参加移民人数达10000余人次,均为少数民族搬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