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方的历史上,有两位亡国之君非常有名,经历也颇为相似。一位是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11世。他在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围攻战中,战死当场。另一位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
在东西方的历史上,有两位亡国之君非常有名,经历也颇为相似。一位是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11世。他在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围攻战中,战死当场。另一位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他在1644年的北京被农民军攻破后,不愿苟且而上吊自杀。
此外,他们同样在继位后尝试励精图治,希望以个人奋斗来提振王朝的颓势。最终由于各种原因,都百忙一场。只留下了“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的悲壮事迹。
那么,如果将君士坦丁11世和崇祯皇帝两人调换位子,历史有没有可能被重写?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他们在历史上的表现,做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
崇祯的拜占庭受难记拜占庭皇帝 朱由检一世
1449年,年约18岁的崇祯皇帝成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但此时拜占庭帝国已经名存实亡。它的最高统治者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是“君士坦丁堡市长”更为恰当。帝国领土只剩下都城和小部分希腊地区。首都之外的大贵族则是各自为政,基本不听从皇帝的号令。真正属于皇帝本人的,只有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弹丸之地。
此时的拜占庭已是风中残烛,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显然无法与新兴强权奥斯曼相提并论。这意味着,留给崇祯帝的回旋余地已经极其微小。在不借助外援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抵御奥斯曼帝国的进攻。
崇祯在西方将获得一点微不足道的领地
此外,由于缺乏政治军事经验,崇祯皇帝的性格非常猜忌多疑、暴烈严苛。这也极易激化他与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更加不利于维护统治。崇祯虽然是勤政而有大志的君主,但做事情急功近利,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除了少量暂时的亲信外,崇祯对臣属都缺乏信任。面对君士坦丁堡内的多种国内外政治势力和宗教势力,以他的能力将难以与他人和谐相处。动辄撤换宗教领袖或守城将领的事情,也将成为常态。他自己也更不可能像君士坦丁11那样,亲自出马,屈尊到国外请求援助。
1453年的 崇祯将依靠这些人去守国门
总之,让个人能力更差的崇祯帝代替君士坦丁来统治衰弱的拜占庭帝国,历史的大方向将不会改变。甚至过程与结局都更加不堪。他根本不可能像君士坦丁一样,亲临战阵奋勇杀敌。也很难有实际能力,有效组织君士坦丁堡的防御作战。就连最后死社稷的方式,都可能从街头的巷战,转到皇宫或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穹顶之上。
电视剧中的魔幻现实画面
大明皇帝君士坦丁一世
1627年,年约45岁的君士坦丁11世成为明帝国的统治者。当时的大明帝国在各方面的情况,都比晚期拜占庭要好得多。虽然明朝此时已经丧失了对大部分西北地区的有效控制,但它仍然是东亚地区的第一强国。拥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地和数十万军队。
除了人口和地盘外,明帝国的地缘战略形势也明显优于被奥斯曼帝国完全包围的拜占庭。这让明朝具备足够的战略纵深,对抗外敌入侵。除了已经羽翼渐丰的后金,周围并无其他强敌。连一个带有敌意的邻居,都很难找到。
君士坦丁在东方可以继承这样大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