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服务中心

教育对口帮扶,让高原牧区孩子上好学(人民眼·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图①:学生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中心做机器人实验。
  图②:周全(右二)指导学生做化学实验。
  图③: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上口琴课。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供图
  图④: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课间打篮球。
  图①②④均为钟祖华摄

 

  引子

  清扫教室、领取新书、收拾宿舍……开学了,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们重返校园。前不久,学校包车,将这些孩子从400多公里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接回西宁。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东南部,平均海拔4200多米,自然条件艰苦。2017年,上海投资,在西宁为果洛援建了这所寄宿制中学。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到西宁第一站,就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总书记在这所中学调研时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相互帮助,特别是沿海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都要找准角色。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教育对口帮扶,要把孩子们培养好,这有深远的意义。”

  从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拉开帷幕,到新时代升级为东西部协作;从给钱给物,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资金流、资源流、技术流、人才流向西部奔涌。

  以青海为例,党中央部署上海等6个省市和清华大学等23所高校对口援青,其中教育援青实现了各学段、各地区、人才资金项目全覆盖,推动青海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综合实力显著改善和提升。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布,其中提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在青海等欠发达地区,怎样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优势,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新学期伊始,记者走进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实地探访。

  

  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1万余名孩子从高海拔地区到低海拔地区接受更好教育

  湛蓝天空下,教学楼、宿舍楼黛顶红墙,与宽阔平整的绿茵场相映成景。明亮教室里,书声琅琅。高三(1)班学生迪洛正和同学们一块儿上早读,手中捧着的新课本,散发出淡淡纸墨香。

  两年前,当时15岁的迪洛带着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迎着蒙蒙晨雾,踏上从家乡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开往西宁的大巴车。

  早晨7点发车,8个多小时车程,迪洛激动得一路都没有打盹。第一次到西宁,回想起当时场景,迪洛记忆犹新:“很高的楼、很多的车、很宽的马路,城市很漂亮,学校更漂亮!”

  迪洛的家在甘德县下贡麻乡索合青村,村民们居住分散,户与户之间有时相隔几重山。从家到迪洛曾经就读的下贡麻乡寄宿制中心小学,40多公里路,骑摩托车一般要近2个小时,遇到恶劣天气,时间甚至翻倍。

  “舅舅每个月接送我一次。”迪洛回忆,冬天尤其难走,遇上下雪,羊肠小道冻成了一条冰带子。风雪刮在脸上,很疼,她便把头埋在舅舅的衣服后襟里。

  到了夏天,迪洛的父母要把牛羊赶去夏牧场,她上学的路程因之增加了一倍。“每次到学校,下了车,脚都是麻的,得慢慢走一会儿才能缓过来。”迪洛说。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果洛州教育水平、师资条件相对落后。果洛州教育局局长久迈旦增坦言,到基层调研时,上学远、升学率不高等教育问题,是村民们反映很突出的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口援青重大决策部署,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对口支援青海6州。10多年来,各相关部门、省份积极响应,安排帮扶资金近27亿元,帮助青海实施新建、改扩建各类幼儿园项目3184个、中小学项目3035个。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就是援建项目之一。

  对口援建果洛州的上海市援青团队,在多年帮扶中发现,自然地理条件是限制当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把目光瞄向省会西宁——这里气候更温润,交通更便捷,对教师的吸引力更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