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服务中心

好风景好生态带来好生活(深度观察)

 

  图①: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三爪仑林场,“林三代”朱非可(左)和刚从事林业工作的“林四代”聂博宇,在仔细观察楠木树苗长势。
  本报记者 刘 毅摄
  图②:77岁的林场退休职工、“林二代”朱赳夫深情抚摸粗壮树干。林场人几十年前栽种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本报记者 刘 毅摄
  图③:聂博宇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林进行每木检尺。
  胡 靖摄
  图④:靖安县三爪仑林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刘 英摄

 

  林海苍翠,空气清新,清脆鸟鸣声萦绕耳畔。

  “这是我们五十来年前栽的马尾松和杉树,栽的时候只有膝盖这么高。”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三爪仑林场,77岁的朱赳夫缓步走在林间,时而伸出粗糙的双手抚摸粗壮的树干,时而弯下腰观察绿意盎然的树苗和野草。

  女儿朱非可、外孙女聂博宇陪着朱赳夫,一同上山来看林子。朱赳夫是三爪仑林场的“林二代”,朱非可是“林三代”,聂博宇则在几个月前刚刚成为从事林业工作的“林四代”。

  让朱赳夫感到格外欣慰的是,“当年种下的一棵棵小树苗,在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精心守护下,长成了参天大树,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在几代林业人的“绿色接力”中,三爪仑林场建成江西省首个国家森林公园,如今森林覆盖率高达94.59%。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靖安县,盎然绿色持续蔓延。靖安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超84%,人均林地面积超过12亩。好风景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砍树人”变身“护树人”

  “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

  始建于1959年的三爪仑林场,曾是江西省十大国有林场之一。

  1965年,朱赳夫初中毕业,在三爪仑林场参加工作,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林业工人、父亲朱楚乔一道,采运林木、播绿护林。

  那正是三爪仑林场最为风光的年代。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三爪仑丰富的木材、毛竹资源被大规模采伐利用。林场年平均生产木材1万立方米以上,多的时候达到两三万立方米。林场成立了专门的汽车队,木材、毛竹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朱赳夫曾是林场的“两把锯”之一,从早到晚肩扛油锯,伐倒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最多时一天砍了40立方米的树。”

  林场成立时,名为“采育林场”,开展采伐作业的同时,也种树抚育。可是,从种下树苗到长大成林,需要几十年。一株株“育”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机械化“采”的速度。

  树少了,林小了,山秃了,泥石流来了,林场开始走下坡路。人辜负了大自然,大自然必定也不会给人好脸色看。

  “山林就是林场人的命根子,决不能把林子守小了!”这是朱楚乔那一辈林场人痛定思痛后的嘱咐。朱楚乔“上半辈子砍树,下半辈子栽树”,在生产过程中脊椎受伤后,他不再做砍树、搬运工作,转而从事造林绿化,一点一点地修复大山的疮疤。

  让山绿些、再绿些!牢记先辈“决不能把林子守小了”的嘱托,三爪仑人种树护林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一年四季在山上作业,常常翻高山、穿深谷,肩扛树苗上山,在山里一干就是一天。人工打穴,栽下树苗,培土浇水……手掌磨出血泡,血泡变成老茧。”朱赳夫说。

  1993年,原林业部批准设立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此后三爪仑就逐步禁止商业性主伐,不再进行大规模林木采伐。2006年,靖安县完成国有林场改制,三爪仑林场也改制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保护的力度前所未有,一批批曾经的“砍树人”丢掉斧锯,变身“护树人”。2015年,以三爪仑采育林场为基础,三爪仑生态公益林场组建成立。从这一年开始,林场全面停伐,收入来源于生态公益林、天然林管护补助和旅游开发。得到更好保护的山林,面貌焕然一新。

  变了模样的,不只是林场这片林子。

  靖安2005年就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全域禁伐天然阔叶林,累计关停高耗低效木竹加工等企业200多家。“靖安县主动大幅压减林木采伐量,每年实际采伐仅有3万立方米,占‘十四五’年森林采伐限制25万立方米的12%。”靖安县林业局局长余红强说。